这是一种“拒绝躺平”的病→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近几个月来,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小儿外科陆续收治了几位8到15岁的小朋友,他们身形瘦瘦高高,却都被腹痛、呕吐所折磨,经过小儿外科李付奎主任与科室主管医生的追根溯源,抽丝剥茧,他们被陆续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这几位小朋友在小儿外科接受了胃肠减压、对症治疗、变换体位等一系列保守治疗方法治疗后,腹痛、呕吐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免除了手术的痛苦,现均已出院。
什么是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又称良性十二指肠淤滞症、十二指肠血管压迫综合征,成人、儿童均可发病。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率为0. 13%~0. 3%,患儿年龄多为10~15岁,体型消瘦的儿童易发病,临床表现为慢性或间歇性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非特异性症状,易被误诊为胃炎、消化道溃疡等。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为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十二指肠三者间的解剖关系出现异常。(如下图)
当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过小或间隙内组织明显减少,肠系膜上动脉压迫十二指肠明显,即可出现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
它的病因是什么?
其病因可分为先天原因和后天原因,后天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腰椎前凸畸形,脊柱与血管间的间隙变窄;
近期小儿体质量减轻,显著消瘦,腹膜后脂肪减少;
近期轴向增长过快;
肠系膜上动脉根部纤维化、硬肿、增殖肥厚等。
为什么说它是个“不能躺平”的疾病?
仰卧位时由于向后压迫症状加重,肠系膜上动脉与腹主动脉的夹角减小,腹痛、呕吐等各项不适症状更加明显,而改变体位为膝胸位、侧卧、俯卧、前倾坐位或将双膝放于颌下等可使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且体位改变时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为本病的特征性表现。
症状表现有哪些?
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慢性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较常见,起始多表现为上腹部疼痛、饭后饱胀、呕吐胆汁样内容物等高位肠梗阻症状,因病程较长,多数患儿伴有消瘦、营养不良,严重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甚至休克。
急性小儿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临床较少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大量呕吐,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常反复发作,如症状长期无改善,可引起急性胃扩张、肠坏死、十二指肠穿孔、上消化道大出血、门静脉血栓和门静脉积气等严重并发症。
如何治疗?
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措施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营养支持治疗,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治疗后患儿症状改善,可给予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并在进食后改变体位;如症状无复发,可逐渐增加饮食量、减少进食次数。
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需行手术治疗解除十二指肠梗阻。
来源: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王梦圆 审核:荣强
- 上一篇
鹤壁市卫健委现场核查养老机构推进卫生健康系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
为深入推进卫生健康系统打击整治养老诈骗工作,7月21日市卫健委人口家庭(老龄)科联合委综合监督科,对开发区和山城区部分养老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进行现场核查。主要核查养老机构是否内设医疗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有无资质;是否为老年人开展诊疗服务,开展诊疗服务的人员有无行医资格等。
- 下一篇
鹤壁市中医院七个学科被确定为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建设专科
近日,鹤壁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2024-2026年度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专科”学科名单,鹤壁市中医院心肺科、脑病科、疼痛科、老年病科被确定为市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骨科、儿科、妇产科被确定为市级中医临床建设专科。